主页 > 明星 > >正文

东单体育中心|草根的乐园,明星的摇篮

来源:网络整理  作者: 采集侠

东单体育中心|草根的乐园,明星的摇篮

2011年3月8日,北京东单体育中心外景。图/视觉中国


东单体育中心位于东长安街与崇文门内大街交会处,多年来,这里一直被京城体育爱好者奉为“圣地”。早年间,这里名字叫作“东单大地”,是城市里的一片大空地,许多体育爱好者自发在这里进行锻炼。


1957年,考虑到群众的健身需求,北京市体委在此兴建“东单体育场”。1996年改建工程完成之后正式更名为“东单体育中心”,总面积2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,是北京市中心规模最大、活动项目最多、功能最齐全的体育活动中心,全年向公众开放。


这里是群众健身的基地,也是培养体育明星的摇篮,金志扬、史万春、孙洪年、梁振声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向专业赛场。今天的东单体育中心仍然焕发着活力,为京城群众健身提供着高质量的服务。


从“东单大地”到群众健身乐园


在老北京体育爱好者心中有一片“圣地”——东单大地。“大地”意为“大片的空地”。早年间,“东单大地”是全北京出名的旧货市场,没有任何体育设施。但即使是战火纷飞的年代,北京人体育锻炼的热情丝毫不减:两块砖头就能做球门,随便找来的球也踢得兴起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“东单大地”的足球爱好者自发组织起好几支业余球队,金志扬、史万春、孙洪年、梁振声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向专业的。


1957年,考虑到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,北京市体委计划在此兴建“东单体育场”,包括1块不标准的足球场和3块篮球场,每天有专人在黄土地上洒水,避免扬尘。次年,东城区业余体校成立,将东单体育场作为训练基地。非训练时间,这里仍向公众开放,场面十分热闹。


此后20多年,东单体育场经过两度改建,新建了排球、田径和网球等室外场地,并修建了一栋综合场馆楼,楼内设游泳、篮球、排球、武术、保龄球、网球、乒乓球、台球等8个体育馆。1996年改建工程完成之后,东单体育场正式更名为“东单体育中心”,现有篮球、羽毛球、排球合一的室内综合馆2个,网球馆2个,乒乓球、台球馆1个,标准游泳馆1个,室外足球场1片,室外篮球标准场3片,半场篮球场3片,非标准室外篮球场4片,总面积2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,是北京市中心规模最大、活动项目最多、功能最齐全的体育活动中心。


在孟杰眼中,东单体育中心就像自己第二个家。他从小在东单体育场训练,大学毕业后成为东城区业余体校的教练,后转至东单体育中心管理岗位。“1982年大学毕业回来,今年春节退休。看着东单体育场建成东单体育中心,场地、设施一步步升级改造;看着来锻炼的人每天络绎不绝,有‘小不点’慢慢长到比我都高的大小伙子,再带着他们的孩子来。”服务东单体育中心的37年,孟杰觉得,让每一位来锻炼的人收获健康、安全和快乐,就是工作最大的意义。


上世纪80年代以前,东单体育场还是煤渣跑道,孟杰作为中长跑运动员,每天都在又硬又不平整的室外场地奔跑,“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”。“摔破皮伤口不及时处理,愈合之后就会变黑。”足球场和篮球场则都是黄土地,为了减轻跑起来尘土飞扬,训练前教练都要带着队员先用水浇地。老一代“国脚”李辉、商瑞华,还有篮坛名宿张卫平,都是浇地“大军”的一员。


1996年,“东单体育中心时代”开启,孟杰随之走上管理岗位,每天奔忙于各个场地间。东单体育中心365天向公众开放,他也几乎全年无休,退休近半年,仍时常回来指导年轻一辈的工作。有一次游泳馆污水井的潜水泵出现问题,就是孟杰第一时间发现并组织处理,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,为整个场馆排除了一次潜在的危机。


东单体育中心|草根的乐园,明星的摇篮

街头篮球活动在东单体育中心举办。图/视觉中国


从“东单联队”到“日落东单”


如果说东单体育场是民间体育达人的集散地,著名体育记者孙保生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。今天的京城篮球圈,孙保生仍是备受敬重的前辈,不少名宿都要喊他一声“孙大爷”。


东单体育场建成之初便成为全北京篮球的聚点:空空的黄土地加上十几个篮球架子,这里不分工人、干部、老师、学生,在体校训练结束后,大家押上证件都在同一个场地大显身手。后来人越来越多,大家就约定“打5个球”,输的人下场。


头条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