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眾綜藝如何突破圈層傳播
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 采集侠
今年暑期檔,原創音樂類節目《樂隊的夏天》突破圈層傳播,不僅勾起70后甚至60后的音樂記憶,還讓90后和00后愛上了被認為是小眾的樂隊文化。當下,正在熱播的《舞蹈風暴》將原創中國舞蹈作為競技的重點,讓觀眾在感受過《這!就是街舞》的流行之后眼前一亮,看到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全新呈現方式。
有不少觀眾疑惑,“高雅藝術也能上熱搜?”舞蹈從一門高冷的藝術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對象,有人說這是電視的功勞,有人說這是藝術本身的魅力,還有人說這是觀眾的選擇……縱觀近兩年火熱的原創綜藝節目,《聲入人心》《樂隊的夏天》《我是唱作人》《聲臨其境》《這!就是街舞》等,都是聚焦著一門小眾藝術。主創團隊在這個小眾領域不斷深耕,挖掘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給觀眾。然而,小眾綜藝該如何突破圈層傳播?如何從小眾走向大眾做到深入人心?
聚焦一個領域深耕細作收獲驚喜
無論是去年熱播的《聲入人心》,還是今年的《樂隊的夏天》《舞蹈風暴》等節目,都是從一個藝術門類出發,聚焦音樂劇、歌劇、樂隊、舞蹈等領域進行內容制作,讓觀眾從一個節目開始,接觸並了解一種藝術形式,打破專業藝術欣賞與大眾審美之間的邊界,從而實現節目的圈層傳播。
美聲是一種高雅藝術,對普通觀眾來說有較高的鑒賞門檻,而《聲入人心》的出現,讓美聲藝術的小眾內容進入流行文化的大眾傳播平台。《聲入人心》聚焦音樂劇與歌劇的欣賞,邀請來自耶魯、伯克利等世界級名校和活躍在中國音樂劇和歌劇一線的36位青年演唱者,通過獨唱、重唱等聲樂專業表演方式,讓觀眾在領略美聲藝術的同時,喜歡上音樂劇與歌劇的表演,願意走進劇場,觀看音樂劇和歌劇演出。在《聲入人心》走紅之后,不少90后甚至00后年輕觀眾,深深愛上了屬於高雅藝術的美聲。
今年暑期播出的《樂隊的夏天》鎖定“樂隊”這一主題,一切內容來自音樂,一切形式為了音樂,通過節目的播出,讓更多樂隊走進大眾視野,同時也帶動了音樂節和樂隊演出市場的繁榮。
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《舞蹈風暴》亦是如此,節目組立足舞蹈專業領域,通過專業舞者、專業評委和專業的競技賽制,用對藝術的追求串聯起節目的整體基調。來自舞劇團與專業院校的舞者們,保証了舞蹈的觀賞性與藝術性,讓十年磨一劍的舞者精神具象體現,同時全景式呈現了舞蹈這一行業生態,折射出了中國舞蹈在國際上的水平與影響力。開播至今,《舞蹈風暴》不斷在專業性上深耕,讓每一支舞蹈都能反復被回味,這是舞蹈的魅力,也是創作者對市場的回應。
在文化學者周逵看來,“這些綜藝節目能成為爆款,除了找准了一門小眾流行文化,還在節目形式、舞台呈現上有亮點、新奇點。為了讓節目有看點又不失品質,它們也通過正向引導引發觀眾心理認同與情感共鳴”。
堅持專業的態度才能贏得觀眾
一段時間以來,綜藝市場對流量明星與話題熱搜都有著強大的關聯和依賴,認為唯有戲劇沖突才是吸睛利器。而對矛盾沖突的盲目追求,讓許多本該出彩的綜藝題材悄無聲息,隨著一系列文化類節目的強勢突圍,綜藝市場迎來了“守正創新”之風,大量“清流綜藝”的走紅,反映出了電視綜藝節目生態正在持續向好的態勢。
在中國傳媒大學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看來,“好的內容生產力永遠是平台的立身之本,在聚焦一個藝術領域進行傳播的同時,秉持著創作節目的專業態度,深入探索該領域的更深層次的專業術語和審美鑒賞,不止步於表層的‘噱頭’營銷,更能獲得觀眾的共情”。
已經播出兩季,收視口碑都獲得大眾認可的《這!就是街舞》,為何能讓觀眾持續保持好奇與期待?周逵告訴記者,“原因就在於節目組對待街舞的專業態度和專業素養。比如在選手進行街舞展示的環節,如果沒有節目組對街舞專業動作的后期配字說明,普通觀眾因為不懂得專業街舞裡的相關知識,不能理解其他參賽者的喝彩原因,不懂導師在猶豫什麼,最后隻能在不知所雲中漸漸喪失對節目的耐心。而節目組制作的旁白配字,既精准又直白,連難度系數都有一套很系統的提示,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”。
同樣作為舞蹈節目,在《舞蹈風暴》舞者一分鐘的舞台展示中,通過128台攝像機,360度環繞拍攝,將舞者的動作瞬間定格的“舞蹈風暴”,可以反復回放,讓觀眾全景式觀看舞者身姿。區別於以往舞蹈節目中的簡單畫面回放,用“子彈時間”的形式展現,被節目組視為對舞蹈“瞬間美感和情緒高潮點”的解讀,用畫面直接讓觀眾感受到舞蹈在視覺上直達人心的震撼與力量之美。同時,技術創新讓觀眾對舞蹈藝術的欣賞有了全新的視角,在流動的時間概念之外,找到了舞蹈定格的空間概念的美,這無疑為觀眾跨過審美高牆,靠近舞蹈藝術提供了又一條路徑。